社區規劃師
-
歷年社區亮點
-
108年社區亮點
- 新訓01_新國藥福園
- 新訓02_芎林上山社區環保教育推廣中心
- 新訓03_打造倒別牛田屋快樂農場
- 新訓04_科技人的城市綠廊
- 新訓05_沙坑子環山步道 & 導覽指引
- 新訓06_採茶姑娘【淚雨茶】
- 新訓07_關西東安里集會所綠美化計畫
- 新訓08_伯公下打嘴鼓
- 新訓09_中崙心意綻
- 新訓10_雙溪綠活園第一期
- 新訓11_一桐花現幸福水磜
- 新訓12_紫蛺蝶步道恢復生態多樣性保育工程
- 新訓13_幸福鐘聲
- 精修01_新豐特色公園Ⅱ童話樹屋
- 精修02_與王爺壟共五
- 精修03_與客享樂-「重」現山歌讚(站)
- 精修04_重現燒炭窩的里山生活
- 精修05_苧麻研究基地修建計畫
- 精修06_廚旺-食飽-紅茶醉
- 精修07_跟著社規師吃、趣、玩
- 精修08_淨化豆子埔溪水計劃第一期計畫
- 精修09_社區活動中心友善老人空間推動計劃
- 精修10_石店子可食綠老街
- 精修11_關西鎮古道輕旅行推廣計畫
- 精修12_湖之鄉~寶山水庫市集
- 精修13_喫茶亭修繕
- 跨域01_新豐特色公園Ⅱ快樂土丘
- 跨域02_芎林故事 世代傳頌
- 跨域03_關西古橋市集第二期生根計畫
- 跨域04_相思小徑好市集
- 109年社區亮點
-
110年社區亮點
- 跨域_06 新埔不是只有粄條─吧哩國人文暨產業之旅
- 跨域05_有閒來五客庄聊 來北埔不只到老街
- 跨域04 _ -關西輕旅行-山河田街迴遊企劃
- 跨域03 _ 芎林輕旅行-飛鳳川騎九芎林
- 跨域02 _穿越時空。重返樸真 百年古圳生態盈•生活聚場憶從前•時光洄道獵寮趣
- 跨域01_自己的國家自己救-生存運動不只是遊戲
- 單一14_戀戀北勢溪-懷抱母親之河
- 單一13 _造亮湖口心公園─公二公園安全綠美化第一期
- 單一12_新竹縣新埔鎮南平社區發展協會
- 單一11 _情定打磚窩
- 單一10 _倒別牛生態教學園區
- 單一09 _ 打造新瓦屋多功能休憩亭
- 單一08 _營造幸福【鐘】聲後續綠美化暨綠市集
- 單一07 _南坑長春公園環境再造暨綠美化改善計畫
- 單一06 _大湖社區小農市集計畫
- 單一05 _ 青銀共享綠公園 公(兒)二公園綠美化(第二期)
- 單一04 _ 德盛社區-開心惜福園
- 單一03 _穿越常民建築~創意再造&傳技再生
- 單一02 _ 戀戀藝文空間~點亮地方創生
- 單一01 _ 金廣成•生態輕旅
-
112年社區亮點
- 單_01 河壩搞水-四寮溪共下尞
- 單_02 知足惜福~啟動地方創生
- 單_03 淨化水池綠美化
- 單_04 延續營造幸福鐘聲 修復茶屋及許願池
- 單_05 點亮大湖口車站公園
- 單_06 我愛森呼吸
- 單_07 打造永續有機食農教育園區
- 單_08 發現東海璞玉綠寶石~瑞招農場
- 單_09 深耕倒別牛生態園區
- 單_10 蓪草生泉花園與巴洛克的邂逅
- 單_11 尋根曼曼-入口意象
- 單_12 點亮富興客家山脈微旅行
- 單_13 戀上赤柯坪~陶然湖光
- 跨域_01 穿越時空。重返樸真
- 跨域_02 蝴蝶、螢火蟲、旅人三生共享親水綠園友善空間
- 跨域_03 鳳飛蝶舞倒別牛
- 跨域_04 穿越常民建築~創意再造&傳技再生
- 跨域_05 118原客縣-羅馬假期
-
108年社區亮點
提案名稱:雙溪綠活園第一期
參與學員:樓元玫、林漢洲、曾逸蘭、李麗霞
「用今年的綠,減少明年的熱!」為了展開「以種植來回收碳」的拯救環境行動,我們以循環農業、樸門設計、自然農法等理念認養校地,結合自然課程,由社規師與親師生共同選地,綠化水泥地與閒置地,收集廢棄物來當材料及製作堆肥,利用木菜箱或原地整地搭配厚土種植法、毛細植床法施作,由學生來認養種植,擔任愛農小天使照顧蔬菜們健康的成長,讓孩子學習親近泥土,也讓親師練習親手種植。
3月初,我們帶學生在菜箱種下菜苗,辛勤澆水到4月中,大家開心採收農作成果,來做”綠活早餐饗宴”的活動。孩子們體驗了紅捲萵苣漸層紫色的美,咀嚼它微苦的脆感,也被生吃紫蘇葉的特殊氣味薰香(或驚嚇)。當食材端入辦公室,一陣”紫蘇馬鈴薯泥”龍捲風颳起-所有人都在討論這道菜怎麼這麼好吃?大家都在問「紫蘇怎麼種?」經過這次活動,有些學生開始接受紫蘇當生菜吃,有些老師開始生平第一次種菜-種紫蘇,所以,推廣種植不只要讓種植變得方便簡單,也要讓作物能征服人心。
這個計畫跟一般社規師提案的硬體設施非常不同,它著重在持續的教育與長期的照顧植物。從播種到採收,作物隨著時間和天氣改變,我們也必須適時調整作法,孩子們也需要不斷的指導與從旁協助。此計畫無論是在學校教育或是社區培力研習方面都有很好的迴響,雙溪國小溫校長說:「社規師把自然農法帶入學校,為校園和學生帶來很好的改變,讓校園變得更美、學生變得更愛種植。」也讓社區居民與志工學會利用廚餘做堆肥、回收瓶製作毛細植床種菜,大家享受著看菜成長喜悅的同時,也為環境盡自身之力。